1、下面是不同的編者列舉的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1)一般用發(fā)汗藥應禁生冷,調(diào)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
這些禁忌主要包括: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芡黃、百合、蒼術;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狗肉反商陸,忌杏仁;鯽魚反厚樸,忌麥冬;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豬心忌吳茱萸;鯉魚忌朱砂;雀肉忌白術、李子;蔥忌常山、地黃、何首烏、蜜;蒜忌地黃、何首烏;蘿卜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土茯苓、威靈仙忌茶等。
(2)古人對食物與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諱,其道理雖不充分,但在藥膳應用中可作參考。
這些禁忌是:豬肉忌蕎麥、鴿肉、鯽魚、黃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鯽魚忌芥菜、豬肝;豬血忌黃豆;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鯉魚忌狗肉;龜肉忌莧菜、酒、果;鱔魚忌狗肉、狗血;雀肉忌豬肝;鴨蛋忌桑椹子、李子;雞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等,這些禁忌的應用主要是宜使人氣滯、生風、生瘡、發(fā)病等。
2、四季飲食宜忌
四時調(diào)食,即順應自然界四時之變化,適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飲食。這種四時調(diào)食的觀點是建立在中醫(yī)養(yǎng)生學整體觀念基礎上的。飲食是人體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一個方面,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適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diào)整。
春三月,人體肝氣當令,所以飲食宜減酸益甘,以免肝氣生發(fā)太過,特別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宜復發(fā),因此除了注意飲食調(diào)節(jié)外,最好以藥物預防,可用甘味食物養(yǎng)脾氣。
夏三月,氣候暑熱,人體消化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特別要注意多吃些營養(yǎng)豐富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較多,津液相對虧乏,故適量飲用“綠豆湯”等冷飲,補充水分、清熱解暑。但冷飲不宜過量,否則有害無益。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F(xiàn)代研究證明,茶葉除含有粗纖維、膠質、葉綠素外,還含有生物堿、黃酮類、鞣質、維生素、麥角田醇、揮發(fā)油,以及少量的煙酸、硫胺、葉酸、蛋白質、礦物質等。飲茶能提神醒腦,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因此,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
秋三月,是腸胃道疾病的好發(fā)季節(jié),此時尤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以防“病從口入”。此外,立秋之后,不可貪吃冷飲涼食,以免損傷脾胃。
冬三月,陰盛陽衰,是身體虛弱者進補的較好時機。冬季進補的關鍵是食補,補益之品甚多,可因人而宜。
氣虛者,表現(xiàn)乏力、氣短、頭暈、出虛汗等癥時,可用人參燉雞湯;血虛者,表現(xiàn)面色萎黃、頭暈眼花、手足麻木時,可以多吃紅棗、桂圓、動物的血和肝臟;陰虛者可吃團魚、烏龜和淡菜等;陽虛者可進補牛、羊肉及狗肉等溫中補虛、和血暖身的食品。
小知識
中醫(yī)所論述的虛癥,可分陽虛、陰虛、血虛、氣虛。那么該如何分辨這些虛癥呢?什么是陰虛?什么是陽虛?什么是血虛?什么是氣虛?這對中醫(yī)專業(yè)人士來說不是很那辨別的問題。但對多數(shù)患者來說卻很茫然。著名學者聶文濤先生總結四句科普:“陰虛發(fā)熱;陽虛怕冷;血虛發(fā)燥;氣虛無力。”這四句話雖然不能涵蓋辯證的全部,確實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虛癥。具體地說:
陽虛癥
癥狀表現(xiàn):怕冷,口不易渴或喜熱飲,咳清稀的泡沫樣痰,常吐清水,大便稀或常腹瀉,常腹痛不適,但用手按壓腹部痛可減輕,或熱敷腹部腹痛可好轉,小便清長,手足不溫或很涼,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等。舌苔白厚,舌質淡嫩,脈象沉、遲鈍、無力、虛弱。白天不熱也容易出虛汗,口唇清淡,口中常淡而無味等。
陰虛癥
自覺內(nèi)部有熱,手心、足心、心口都覺熱,咽干口燥,飲水多,有時午后帶熱,晚上醒后覺出汗(盜汗),大便干結,尿黃短,面部顴紅,精神煩躁不安,坐臥不寧,常失眠,唇紅干裂。舌紅少苔,舌干裂,舌質嫩紅,脈細數(shù)無力等。
血虛癥
由于心脾功能差,易失血、缺血、貧血而出現(xiàn)血虛。表現(xiàn)為頭暈,無力,心悸,心煩,視物模糊,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少言懶語,精神差,舌淡白,脈弱。
氣虛癥
是指人體正氣不足、機體抗邪能力減低、生理機能減低而出現(xiàn)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全身虛弱、元氣不足、陽痿、遺精、早泄、月經(jīng)不調(diào)、脫發(fā)、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等??煞?a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19, 110, 194); text-decoration: none;" target="_blank">腎氣虛、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又常和血虛同時出現(xiàn),但又各有其特點。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是百藥之王。”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水篇”被列為全書之首,并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水的醫(yī)療保健作用。而美國醫(yī)學博士巴特曼在《水是最好的藥》一書中,解釋了一項新的發(fā)現(xiàn):不健康的水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震驚了世界醫(yī)學界。
“中西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對水這樣‘情有獨鐘’,足見水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jīng)證明,消化不良、頭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壓力與抑郁、高血壓、高膽固醇、哮喘、過敏等都與水有關。人們都想健康長壽,我覺得選擇好水、養(yǎng)成正確的飲水習慣就是第一步。”
盲目進補
補錯方向。有些人自覺身體虛虧,便常用補益藥如人參酒、黃芪淮山羹、參芪精之類來進補,以為有益無害,不料這類東西對陰虛的人(面色蒼白、驚悸不安、低熱、盜汗、口渴、舌紅少苔、失眠多夢)來說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陰津,使癥狀更加重。上述諸補益食療養(yǎng)生制劑對氣虛的人很有作用,這類人動則氣喘,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nèi)臟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用上述補益藥就對癥了。所以,必須對癥進補。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大都出現(xiàn)肺陰虛的癥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咯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如用了偏于甘溫的紅人參,反而使病情加重,應該用西洋參、沙參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對于此類陰虛咳嗽,用鮮地粥、蜜餞百合來服用,是有益的。補益過頭。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虛弱,此時如用了多量的龍眼肉、熟地、阿膠之類滋膩之品,將使脾胃消化能力減弱,飯量減少,出現(xiàn)腹脹,腹瀉等癥狀。所以滋膩太過,也是進補中常易出現(xiàn)的錯誤。如老年人如確實陰虛,要用熟地、阿膠之類,也應小量,不宜過于滋膩。服用適量冰糖黃精湯、一品淮山之類也是個良好的選擇。鹿茸確能補精助陽,是著名補陽藥,如驟用大量,就會了現(xiàn)鼻子流血、眼紅、頭暈等上火癥狀。所以要掌握一個度,從小量開始。想當然進補。有些人認為維生素是補品,多用無妨。比如魚肝油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D,人體在維生素A缺乏時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癥,維生素D缺乏時可導致佝僂病,但實際上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A已足夠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瀉時才會出現(xiàn)維生素A的缺乏。此時,一方面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一方面適當補充維生素A。如盲目長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現(xiàn)頭痛、惡心、嘔吐,毛發(fā)脫落,皮膚瘙癢,維生素D盲目長期大量應用,可致低熱、煩躁、厭食、肝臟腫大、腎臟損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維生素類藥品,也不宜盲目想當然用來作為補藥,如維生素C長期大量服用,可致腎、輸尿管、膀胱結石;維生素B1大量盲目應用可致頭痛、煩躁、心律失常、浮腫和神經(jīng)衰弱。
濫用"藥物食品"
近些年來,"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這些"藥物食品"一旦濫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破壞,甚至致病。如"人參軟糖"、"鹿茸軟糖"、"人參奶粉"、"人參餅干"等。人參有促進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來治療陽痿,兒童如隨意食用這類所謂"藥物食品",會使兒童早熟,出現(xiàn)長胡須,長陰毛等性發(fā)育提前現(xiàn)象。還有些"藥物食品"(如一些飲料)含有咖啡因等興奮藥物,大量使用,干擾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有害健康。還有的人自制"藥物食品"。如有人認為甘草是有益無否的良藥,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當茶飲。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甘草茶"服久了會產(chǎn)生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鈉、缺鈣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一旦出現(xiàn)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問題就比較麻煩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終生服用強的松之類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才能維持生命。
不辨宜忌
在進行食療養(yǎng)生的過程中,辨清食物對不同的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魚,許多人認為人人皆宜。其實不是如此。魚所含的魚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栓形成大有益處,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種自發(fā)性出血,包括腦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紐特人以魚為主食,他們幾乎沒有人患冠心病和腦血栓,但腦出血卻成了他們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腦出血傾向或已經(jīng)有過腦出血史的人,就不宜盲目大量進食魚類。
遵守食療養(yǎng)生原則有利于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與此相反,若不遵守食療養(yǎng)生原則就不利于這種目的,甚至有害?,F(xiàn)將有關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食不偏嗜
合理膳食首先要求人們飲食要多樣化。中醫(yī)以五味代表各種食物及其特點,也認為各種食物的攝取不能有偏;如果長期偏食,就會影響正常生理狀態(tài)甚至發(fā)生疾病。如《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喘,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又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多食辛,則脈急而瓜枯……。”都反復說明了這一問題。
合理膳食也要求人們膳食的粗細、葷素要搭配、協(xié)調(diào),尤其不能吃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動物性膳食。因為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會增高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誘發(fā)冠心病。古代中醫(yī)也指出“膏粱厚味”足以使人致病。
生活中人們確有偏食辛辣者,有偏食煎炒、油膩者,有嗜醇酒者;兒童多偏愛零食、肉食。這些對健康都是不利的。在口味的偏愛中,愛吃較甜或較咸都是有害的。甜食主要是糖或含糖的食物,由于齲齒的發(fā)病率與食糖多少呈正相關,故要少吃糖和甜食保護牙齒。咸食是鹽和含鹽的食物,鹽含鈉和氯。由于高血壓的發(fā)病率與鈉的攝入呈正相關,故食鹽不宜多吃。為了預防高血壓,每人每天吃鹽以不超過10g為宜。高血壓病人尤以限制吃鹽為好。至于飲用高度白酒若無節(jié)制,會使食欲下降、飲食減少,以致營養(yǎng)缺乏,嚴重的還會產(chǎn)生酒精性肝硬化。因此應少飲或不飲酒,尤其是高度酒。孕婦、兒童則均忌飲酒。
此外,《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a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19, 110, 194); text-decoration: none;" target="_blank">金匱要略》也說:“服食節(jié)其冷熱”。說明既不能過食生冷、瓜果,也不能食溫度過高、辛溫燥熱的食物。因為前者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少食腹瀉、腹痛,或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后者易腸胃積熱、傷陰劫液,引起口渴咽干、胃脘灼熱或腹痛、便秘,也是誘發(fā)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飲食有節(jié)
飲食有節(jié)或饑飽適當都是指飲食要適度,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它是保證合理膳食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一般來說,當食欲得到滿足時,熱量需要即可以滿足,表示人體健康的標準之一的體重也可以維持正常。進食過少引起消瘦,進食過多引起肥胖,無疑都是不好的。
我國古代對飲食過多給人帶來的損害十分注意。《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首先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再則可引起某些疾病。對于飲食營養(yǎng)過于豐富造成的嚴重后果,《壽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nèi)蝕臟腑,精神虛矣!”
如何掌握好飲食有節(jié)《飲膳正要》說得好,“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至今也是十分可行的。
妊娠、產(chǎn)后飲食宜忌
妊娠、產(chǎn)后因孕育胎兒或哺乳等特殊生理情況,因此要選用適宜的飲食而避忌不適宜的飲食??傮w來說,孕婦的飲食要從谷物糧食、動物性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熱量,飲食要多樣化,并根據(jù)妊娠不同階段擬定飲食。如早期出現(xiàn)孕吐,飲食要投其所好,少吃多餐。2~3月孕吐消失后應多食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大豆與干果,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忌食過咸、含鈉多的飲食,如咸魚、臘肉。妊娠后期有水腫等情況時,飲食宜清淡,要少吃鹽,宜食有健脾利濕功能的鯉魚、鯽魚、赤小豆、薏苡仁;同時還應食含鐵、鈣豐富的動物肝臟、肉松、豆制品。此期由于胎兒逐漸長大,影響脾胃運化,故應少食芋子、番薯、蠶豆、碗豆等易引起腹?jié)q的食物。此外,妊娠期因臟腑經(jīng)絡之血皆注于沖任以養(yǎng)胎,機體相對處于陰血偏虛、陽氣偏盛的狀態(tài),所以一般都應忌食辛辣刺激和溫燥的飲食,如姜、辣椒、桂皮、酒、羊肉、狗肉等。
產(chǎn)后因產(chǎn)時的體力消耗與出血,產(chǎn)婦處于虛弱狀態(tài),又有哺乳的需要,因此應多食富含脂肪、蛋白質和能補養(yǎng)氣血的飲食,如動物性飲食、豆類、干果,或在膳食中添加黃芪、黨參、當歸、大棗等。產(chǎn)后大便困難者,可多食蔬菜、芝麻、胡桃仁等。食量要根據(jù)產(chǎn)婦的胃口逐漸增加,飲食要容易消化。勿食生冷堅硬和過于肥膩味厚的食物,以免損傷胃氣。
病中飲食宜忌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就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它表明疾病時對飲食應有所選擇,由于疾病和證候的不同,飲食宜忌也不一樣。如脾胃虛寒,腹瀉腹痛者,宜食易消化、能補脾溫中的飲食,如含山藥、蓮子、大棗、砂仁、胡椒之類的飲食;忌食寒涼的生冷瓜果和滋膩的飲食,如冰棒、冷飲、西瓜、糯米飯、海參、肥肉。陰虛內(nèi)熱,發(fā)熱心煩、口渴者,宜食能養(yǎng)陰清熱的飲食,如含西瓜、番茄、芹菜、蓮子心、麥冬之類的飲食;忌食溫燥、辛烈刺激的飲食,如姜、辣椒、羊肉、濃茶、酒、咖啡。糖尿病人宜食有助于降糖的飲食,如含山藥、麥冬、甜菊葉、黃芪之類的飲食;忌食精制糖及其制品。一般來說,患病期間,都宜食性質溫和、易消化、營養(yǎng)合理的飲食,忌食堅硬、粘滯、腥臭和過于油膩的飲食。
在疾病初愈,食欲剛好轉時宜以糜粥調(diào)養(yǎng),不可驟進日常飯菜或肉食之類厚味的飲食。以免難于消化,脾胃受累,甚至病難痊愈或疾病復發(fā)。尤其是胃腸道疾病較為常見。
除上術外,一般性飲食衛(wèi)生也是值得注意的。